《出埃及记》(古希腊语:Ἔξοδος,罗马拼音:Éxodos;希伯来语:שְׁמוֹת Šəmōṯ,意为“名字”)是圣经的第二卷书。本书讲述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他们因耶和华拣选他们为自己的子民,得以脱离圣经时代埃及的奴役。之后,以色列人跟随先知摩西前往西奈山,耶和华在那里颁布了十诫,他们与耶和华立约。耶和华承诺,只要他们忠心,就使他们成为“圣洁的国度,祭司的国度”。他为他们制定了法律并指示他们建造圣幕,通过这种方式,他将从天上降临,与他们同住,并带领他们进行圣战,占领迦南地(“应许之地”),根据《创世纪》的故事,迦南地早已被许诺给亚伯拉罕的后裔。
传统上,《出埃及记》由摩西亲自撰写,但现代学者认为,该书最初创作于巴比伦流亡时期(公元前6世纪),基于早期的书面资料和口头传统,最终修订于波斯流亡后时期(公元前5世纪)。卡罗尔·迈耶斯在其对《出埃及记》的评论中认为,这可以说是《圣经》中最重要的一本书,因为它展现了以色列身份认同的典型特征——对充满艰辛和逃亡的过去的记忆,与拣选以色列的上帝所立的具有约束力的契约,以及社群生活的建立和维系社群的准则。现代学者的共识是,《出埃及记》中的故事最好被理解为一个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