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记》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本书,曾与《尼希米记》合为一卷,学术界通常称之为《以斯拉记-尼希米记》。16世纪初,随着第一批印刷版拉比圣经的出现,这两本书逐渐分离,遵循了中世纪晚期拉丁基督教的传统。本书以希伯来语和阿拉姆语写成,主题是巴比伦囚禁结束后的回归锡安。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居鲁士大帝元年(公元前538年)流亡者首次回归,以及大流士一世六年(公元前515年)耶路撒冷新圣殿的竣工和落成;第二部分讲述了以斯拉随后前往耶路撒冷的使命,以及他为净化犹太人与非犹太人通婚而做出的努力。本书与《尼希米记》共同构成了希伯来圣经历史叙事的最终篇章。
《以斯拉记》的写作模式符合这样一个框架:以色列的上帝启示波斯国王,让他从犹太社区中选出一位领袖执行一项使命;三位领袖相继完成了三项使命:第一项是重建圣殿,第二项是净化犹太社区,第三项是用城墙封闭圣城。(尼希米的最后一个使命并非《以斯拉记》的内容。)本书的神学体系解释了其编年结构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本书最早的版本可能出现于公元前399年左右,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修订和编辑,才在早期基督教时代被接受为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