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古希腊语:Πρὸς Ἑβραίους,罗马化:Pros Hebraious,字面意思是“致希伯来人”)是新约圣经之一。
文本未提及作者姓名,但传统上被认为是使徒保罗所写。大多数古希腊文抄本、古叙利亚文贝希托文(Peshitto)以及一些古拉丁文抄本都将希伯来书列为保罗书信的一部分。然而,据优西比乌斯(Eusebius)记载,罗马教会对保罗的作者身份存在质疑。现代圣经学者认为,该书作者身份不明,刻意模仿保罗的风格,有人甚至认为其作者是百基拉和亚居拉。
希腊学者认为,希伯来书的写作比新约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更加优美、雄辩,并且“希伯来书精心编写和研究的希腊语不是保罗那种即兴的、多变的上下文相关的希腊语”。这本书赢得了杰作的美誉,也被描述为一部错综复杂的新约书卷。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为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基督徒写的。其主要目的是劝诫基督徒在迫害面前要坚持不懈。当时,一些信徒正在考虑回归犹太教(犹太律法体系),以避免因接受基督为救主而遭受迫害,现在他们遵循这一恩典体系(因耶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而得救)。这封书信的主题是基督位格的教义以及他作为上帝与人类之间中保的角色。
传统学术观点认为,《希伯来书》的作者追随保罗的脚步,认为犹太律法——开国元勋后裔信仰和传统的基石——在过去曾发挥过合法作用,但被外邦人的新约所取代(参见罗马书7:1-6;加拉太书3:23-25;希伯来书8、10)。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文中没有出现“外邦人”、“基督徒”和“基督教”等术语,并认为希伯来书是为犹太读者撰写的,最好将其视为耶稣的犹太追随者与主流犹太教之间的辩论。在语气和细节上,希伯来书超越了保罗,试图对这种关系进行更复杂、更细致、更公开的对抗性定义。这封书信开篇高举耶稣,称他为“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希伯来书 1:1-3)。书信中也尊崇耶稣为“先锋”、“儿子”、“神的儿子”、“祭司”和“大祭司”。书信将耶稣视为被高举的儿子和大祭司,这是一种独特的双重基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