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希伯来语:אֵיכָה,ʾĒḵā,源于其词首,意为“如何”)是哀悼公元前 586 年耶路撒冷被毁的诗歌集。在希伯来圣经中,它出现在《圣咏集》(Ketuvim)中,是五卷书(或“五卷书”)之一,与《雅歌》、《路得记》、《传道书》和《以斯帖记》并列,但并没有固定的顺序。在基督教旧约中,它排在《耶利米书》之后,因为先知耶利米是它的传统作者。然而,根据现代学术研究,虽然公元前 586/7 年巴比伦摧毁耶路撒冷构成了这些诗歌的背景,但它们可能不是耶利米所写。最有可能的是,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是由不同的匿名诗人撰写,然后将它们合并成这本书。
本书中体现了一些传统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哀歌”的主题,例如哀悼上帝抛弃这座城市、这座城市的毁灭以及神性的最终回归;其他主题则“类似于丧葬挽歌,丧亲者在其中哀悼……并……悼念[死者]”。本书基调凄凉:上帝不言,苦难被描绘得令人难以承受,人们对未来救赎的期望微乎其微。尽管如此,作者反复明确指出,这座城市(甚至作者本人)对上帝犯下了滔天罪行,上帝对此做出了强烈的回应。作者这样做并非是为了责怪上帝,而是将上帝描绘成正义、公正,有时甚至是仁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