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是四部正典福音书和三部对观福音书中的第二部。它讲述了耶稣的传道生涯,从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到他死亡、埋葬,以及发现他空坟墓的整个过程。书中没有提到耶稣的诞生或神性先存的教义,在最初的结局(马可福音16:1-8)中也没有提到耶稣复活后的显现。它把耶稣描绘成一位教师、一位驱魔人、一位医治者和一位行神迹者。他自称是人子,被称为上帝之子,但却对自己的弥赛亚身份讳莫如深;甚至他的门徒也无法理解他。所有这些都符合基督教对预言的解读,人们相信预言预示了弥赛亚作为受苦仆人的命运。福音书的原始版本以发现空坟墓、在加利利再次见面的承诺以及传播耶稣复活的好消息的未被重视的指示而结束。
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可福音的成书年代约为公元66-74年,即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前后不久。他们不认同传统上将马可归于使徒彼得同伴、福音作者马可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源于早期基督徒希望将这部作品与一位权威人物联系起来。他们认为,马可福音的作者参考了多种资料,包括神迹故事集、争议故事集、寓言故事集和受难记。传统上,马可福音在基督教正典中被列为第二位,有时甚至第四位,是被视为最重要的福音书马太福音的次要删节版;因此,教会对耶稣的理解主要源于马太福音,其次是约翰福音,与马可福音的关联也较小。
19世纪,马可福音被视为四福音书中最早的一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以此为资料来源。如今,大多数学者仍然坚持马可福音优先的假说,并重新认识到作者是一位艺术家和神学家,他运用一系列文学手法来表达他对耶稣作为权威却又受苦受难的上帝之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