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是新约圣经的最后一卷书(因此也是基督教圣经的最后一卷书)。其书名源自通用希腊语(Koine Greek)的第一个词:apokalypsis,意为“揭示”或“启示”。《启示录》是新约圣经中唯一一部启示录。它在基督教末世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作者在文中自称“约翰”,但他的确切身份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二世纪的基督教作家,如希拉波利斯的帕皮亚、殉道者游斯丁、爱任纽、撒狄的梅利托、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以及穆拉多利残片的作者,都将使徒约翰认定为启示录中的“约翰”。现代学术界普遍持不同观点,许多人认为除了知道作者是一位基督教先知之外,我们对他一无所知。现代神学家将启示录的作者描述为“拔摩岛的约翰”。大多数传统资料将本书的创作时间追溯到罗马皇帝图密善(公元 81-96 年)统治时期,证据也倾向于证实这一点。
本书涵盖三种文学体裁:书信体、启示体和先知体。故事以约翰在爱琴海的拔摩岛上写给“亚洲七个教会”的信开始。随后,他描述了一系列预言性的异象,包括七头龙、蛇和野兽等人物,最终以耶稣的再临为高潮。
晦涩而夸张的意象导致了基督教对《启示录》的诸多解读。历史主义解读认为《启示录》包含了广阔的历史视角;而过去主义解读则认为《启示录》主要指使徒时代(公元一世纪)的事件,或最迟指公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与此同时,未来主义者认为《启示录》描述了未来的事件,七个教会在整个时代发展成为信徒群体,以及约翰以其熟悉的方式描述的具有现代能力的希腊罗马体系的复兴或持续统治;理想主义或象征主义解读认为,《启示录》并非指代实际存在的人物或事件,而是关于灵性道路和善恶之间持续斗争的寓言。